黄金酥丸制作工艺
2015年11月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黄金酥丸制作工艺”流传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清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美食家袁枚编著的《随园食单》里的江鲜单记载:“粤东扬明府作肉圆,大如茶杯,细腻绝伦,汤尤鲜洁,入口如酥,大概去筋去节,斩之极细,肥瘦各半,同纤合匀。”(《随园食单》出版于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书里简短的几句话,就将“黄金酥丸”这种食品和它的制作工艺作了高度的概括。
据了解,在旧社会,每家每户都有蓄养家禽,逢年过节就宰杀家禽加菜,由于当时没有冷藏设备,宰杀后的家禽保存的时间不长。于是人们就想出了各种方法储存这些肉食,或用盐腌制,或晒干……使用这些方法保存肉食品虽然解决了保存时间上的问题,但经过腌制和晾晒的肉食口感差,食物本身的味道也完全被破坏了。后来,人们就想到用油炸的方法保存肉食品,这样不但能保留肉质的鲜味,而且炸过的肉丸香脆可口。“黄金酥丸制作工艺”由此诞生。
天然纯正,风格简朴。选料新鲜,纯手工制作。主要材料是新鲜的乡村猪肉,屠宰后马上制作,用铁棒进行捶打,辅料只需少许的淡盐水和肥肉粒,无须任何的添加剂。通过返璞归真的方式,保证原汁原味。
文章来源: 惠阳区文化馆
原文链接: https://hy.hzswh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