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拳入选国家级非遗,为我市继罗浮山百草油、惠东渔歌后的第三项国家级非遗。
6月1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式发布。通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
其中,惠州仲恺高新区(发源地在沥林镇伙岗村)与东莞市桥头镇联合申报的莫家拳,入列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类别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
莫家拳是中国南拳的一种,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也是国家认可的129个拳种之一,流传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纵观莫家拳的历史渊源和传承谱系,可归纳为:莫家拳源于惠州,流于东莞,发展于广州,形成影响于中国广大地区,发展传播于世界各地。
明末清初,倭寇为患,广东地区战乱频繁,百姓为了保家卫国,秉承习武的传统,形成了众多武术流派,莫家拳便在这一时期开宗立派。据《广东拳械录》记载:相传清乾隆年间,福建少林寺慧真禅师来到广东时,先传到惠州府海丰县莫蔗蛟,后传给东莞县伙岗村(今惠州伙岗村)的莫达士、莫定儒、莫清骄等人。经他们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发展,便形成了莫家拳。
惠州市沥林镇伙岗村是莫家拳第一代传承人的聚集地,也是莫家拳的发源地,第一代传承人莫达士、莫清骄来到与伙岗村毗邻的东莞市桥头镇传徒授艺,之后,东莞桥头成为莫家拳的重要传承地。此后,由东莞、惠州一带向周围辐射,广州、佛山以及顺德、江门等广东的多个地区也开始广为流传,它们成为了莫家拳传统的重要传承传播地。随着莫家拳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现如今,特别是在我国广西、海南、福建以及香港、澳门、台湾,乃至东南亚更是流传较广,在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也广泛传播。
莫家拳是以腿法见称,腿法有撑鸡脚、穿心腿、虎尾腿、钉脚、卦眉腿、截肘镰脚、後蹬脚、凌空双侧踢腿等。在技击上,莫家拳讲究近打远踢、长短配合,特点是偏身沉肩吊马,手法紧凑,善用腿法,步法灵活,攻守结合,刚中含柔。步型主要有吊马(虚步)、四六马、半马步、双弓步等。其拳法手法紧密,攻防结合,拳势勇猛,刚劲有力, 步法灵活,长短配合,气势恢宏。既有南拳发力深沉、手法多变的风格,又有北腿以技取胜之功。
莫家拳首重武德,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如石水口村莫家拳第二代传人莫黎胜不辱使命,用“冲天脚”击败俄国摆擂者,振奋了民族精神;革命斗争时期,莞惠地区许多莫姓子弟积极参军、报效国家的英勇事迹,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勉励后辈。
莫家拳第九代传承人莫玉林,生于1965年,沥林镇伙岗村人,为惠州市级传承人。他12岁便跟随莫锦绣、莫炳南学习莫家拳,擅长拆招散手;2012年3月,建立莫家拳社团;2015年,组建惠州市莫家拳协会并担任会长,在仲恺第四小学、惠州文英学校教授莫家拳。莫玉林先后带队参加上海“中国武术博览会”和香港大中华武术研讨会,为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南拳》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广东武术“五大家”入库资料演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