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
非遗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从吃穿用度到娱乐休闲
皆有传统手艺的印记
惠阳区目前有省级非遗项目4个
市级非遗项目15个
区级非遗项目17个
01惠阳皆歌
惠阳皆歌是客家民间音乐的独特形式,以客家方言演唱,因其易学易懂、人人皆唱,故称为“皆歌”。皆歌随客家人迁徙与社会发展而逐渐形成,清乾隆《归善县志》中即有“鹅城万雉半入鑑光,渔歌樵唱朝夕相闻,杭颍之匹诚亦无愧”之记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至鼎盛,现主要分布在以惠阳为中心的客家地区,其影响辐射海外客属地区。惠阳皆歌寄托着客家群众的美好愿望,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精神动力和源泉。保护和传承好惠阳皆歌,对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当地优秀的民间文化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3年12月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02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
戴凉帽是客家人的一种穿戴习俗,北宋年间就有苏东坡的“苏公笠”的记载,至今约有1000年的历史。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被贬惠州,有一天见爱妾王朝云顶着烈日在花园里打理花草,为了爱妾不受日晒雨淋,就在当时竹笠的基础上,在中间开一孔以适应发髻的凉帽给她用。人们纷纷效仿,于是成了后世的客家凉帽。淡水客家凉帽在历史凉帽的传承中经过改进和优化,形成了本地的特色。
2013年12月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03黄金酥丸制作工艺
“黄金酥丸制作工艺”流传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清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美食家袁枚编著的《随园食单》里的江鲜单记载:“粤东扬明府作肉圆,大如茶杯,细腻绝伦,汤尤鲜洁,入口如酥,大概去筋去节,斩之极细,肥瘦各半,同纤合匀。”(《随园食单》出版于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书里简短的几句话,就将“黄金酥丸”这种食品和它的制作工艺作了高度的概括。
2015年11月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04客家酿豆腐烹饪技艺
客家酿豆腐是东江传统风味名菜,也是客家饮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道传统菜品。“客家酿豆腐烹饪技艺”的主要特征就是:天然原料,用料新鲜,纯手工制作。“客家酿豆腐”之所以独具特色,与它严格的制作工艺分不开。“酿”是一个客家话动词,表示“植入馅料”的意思,“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之意。客家酿豆腐味道鲜美,在白嫩的豆腐中酿入肉馅(猪肉或鱼肉、虾米等)增加了口感,更有嚼头。
2015年11月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05秋长八月豆制作技艺
秋长八月豆是花生的一种,因春季播种,农历八月收成,故称八月豆。秋长八月豆制作技艺是惠阳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也是我国珍贵的炒货技艺的重要范本之一。八月豆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它承载着客家人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八月豆作为客家特有的食品,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汗水,在客家人的心目中,拥有无法替代的历史意义、荣誉感和自豪感。每年中秋节前夕,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把刚收成的花生炒制一部分,用来中秋家人团聚和招待亲友。由于秋长八月豆坚持传统工艺制作,保持了它 “香、酥、脆”特点。使得它远近闻名,成为秋长的一大特产。
2013年4月被列入惠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06客家九大碗烹饪技艺
“客家九大碗”这风俗无疑是农耕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反映了惠阳客家祖先渴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社会理想。“客家九大碗”又称“客家九斗碗”,是客家菜人的上等美味佳肴,也是客家菜系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九种菜品。“九”在客家人心中是个美好的数字,寓意“长长久久,九子登科,九九长寿”等。“客家九大碗”的制作工序看似简单,然而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需要熟悉掌握这些制作技艺,才能做出一桌唇齿留香,色香味俱佳的正宗“客家九大碗”。
2015年2月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07客家娘酒酿制技艺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客家娘酒源远流长,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喝娘酒是客家人的普遍习俗,到了喜庆节日,客家人更是喜欢拿娘酒来款宴宾朋。客家人酿酒,如同举办隆重喜事,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酿酒前要先盛上一碗糯米饭敬奉先祖,还要盛些糯米饭给四邻分享。直至将糯米饭倒入酒缸盖紧,而后日子,便等待酒缸里的酒发酵,只需个把月,侧耳细听,便能听见酒缸里扑扑作响,仿佛“精灵的欢歌”,酒香四溢。
2015年2月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08盐焗鸡烹饪技艺
“盐焗鸡烹饪技艺”通过盐焗的方式,使鸡肉皮脆肉香,也增加了鸡肉的保存期限,代表了先祖们对烹制食物的研究和对生活的创造。盐焗鸡含有大量钙、镁等微量元素,不但是一道美味的佳肴,而且十分健康,对人体大有好处。在惠阳,“盐焗鸡”是节庆喜宴的必选佳肴,因香而不腻,老少皆宜。于是,人们至今仍然保留着逢年过节吃盐焗鸡的传统习俗。“盐焗鸡”是东江传统风味名菜,也是客家饮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食品。其独特的制法让鸡肉味香浓郁,色泽微黄,皮脆肉嫩,骨肉鲜香,风味诱人。
2015年2月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09惠阳沙坑叶氏祭祀习俗
惠阳沙坑的始祖叶特茂于康熙元年(1662年)带着儿子从兴宁合水迁居到沙坑黄竹沥落户,历经几百年,发展到几万人。从清朝至民国时期,每年都在惊蛰这一天,叶氏后人就前往先祖特茂坟前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海外、港澳台以及内地的后裔成千上万人回到老家拜祖。惠阳沙坑叶氏祭祀习俗历史悠久,远近闻名,过去在淡水地区流传:“子拜爷坟八百丁”的说法,讲的就是沙坑叶氏第三代传承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当代明师叶天波,带着子孙八百丁,前去祭拜爷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祖习俗,是家族血脉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延续。
2013年4月被列入惠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10沙田舞麒麟习俗
麒麟历来被人们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兽,逢年过节或庆典盛会都少不了舞麒麟来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充分显示了民族艺术的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舞麒麟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主要乐器有鼓、锣、铮等,形成锣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势。鼓声强弱、快慢、急促与柔和,要根据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定。惠阳区沙田东澳村舞麒麟已有100多年历史,1980年重组麒麟队,通过“沙田舞麒麟习俗”,将大量的民间手工艺制作、民间乐器的运用、音乐的创作、民间舞的动作与套路反映出来,并将其传承下来。
2013年4月被列入惠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11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
客家人居住地区,几乎逢村必有庙,逢庙必有客家人信仰的神灵。“关帝”(关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祭拜“关帝”是祈求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而“炎帝”(神农氏,又称五谷神)历史记载他是种“五谷”的始祖,祭拜“炎帝”则祈求五谷丰登,没有灾害。村民通过祈福活动,祭拜二圣,祈求国泰民安,连年丰收。“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是周田村村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包含有山歌、舞蹈、折纸等,具有浓厚的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底蕴。
2009年4月被列入惠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12平潭永宁庵庙会
平潭永宁庵每逢庙会时都会有大量的民间手工艺品,特别是纸扎祭品,还有山歌、民间戏曲、舞蹈等表演。“平潭永宁庵庙会”体现了平潭镇人民悠久的农耕社祭文化,代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承载着平潭镇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在民俗学方面具有相当的价值。另外,这种祈福活动反映出了大量原始农耕祭祀的礼仪和传统,并将其保持和延续。
2013年4月被列入惠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13沙田皇母庙祈福习俗
皇母庙,位于沙田镇沙田水库旁,原地名叫带子岭,始建于2000多年前。1984年皇母庙开始重建,1985年7月15日(农历)顺利建好现在新的皇母庙。总占地7500平方米,有9间、3进。分为上、中、下殿。皇母娘庙重建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玉皇诞和正月二十盘古诞,七月十八皇母诞等日都要举行一次祈福活动。活动吸引了周边和不少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亲朋好友前来参加。沙田皇母庙祈福习俗每年三次拜祭活动,农历正月初九、二十,七月十八举行,一般是两天一夜;大型祈福活动(民间俗称打醮) 5~6年一次,一般是七日八夜。
2015年2月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14良井甘泉古寺祈福习俗
甘泉古寺,位于惠阳区良井镇,旧址始建于明朝末年。为了使更多的善信们能参加祈福活动,2005年开始重建甘泉古寺,现在甘泉古寺内有琼台楼阁,黄瓦绿墙,相映生辉,庄严肃穆。重建好甘泉古寺后,村民们定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佛圣诞),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七月十五盂兰盆会举行祈福活动。并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的醮会,历时要三天四晚的祈福活动。届时,除了良井镇和周边县区的群众外,还会有不少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善信前来参加。
2015年2月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15平潭谭公庙会
谭公庙位于惠阳区平潭镇内,始建于清1689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同时为了使更多的信徒们能参加祈福活动。1995年开始重建谭公庙,重建好谭公庙后,群众便定于每年的 (农历)正月二十开印;二月初二祈福、拜祭;二月十九观音诞拜祭;四月初八谭公诞拜祭;六月十九观音诞拜祭;六月二十六谭公诞(出生日)拜祭;九月十九观音诞;冬至前后(择日)完福,十二月二十封印。其中四月初八的谭公诞(登仙)为最大型,祈福活动历时两天一晚。
2015年2月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16客家咸鸡制作技艺
客家咸鸡的历史与海盐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咸鸡制作技艺在惠阳民间流传了一百多年。从食材和制作工艺来看,客家咸鸡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民众喜爱。客家咸鸡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人曾世英,在吸收前几代师傅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探索,用熟腌法和特殊的陶罐过滤技术,让传统名菜焕发了新的生机。客家咸鸡是惠州客家十大美食品牌的代表性传统美食,赋予传统文化的招牌,在当地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2022年1月入选惠阳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7连和饼家传统糕点制作技艺
在1928年(民国17年)以前,“隆和饼家”已在良井乡(良井镇)制作售卖糕点,时年17岁的周桂兴当时就在“隆和饼家”学习糕点制作技艺,师承周梓焕。在学习了糕点制作技艺后,周桂兴便在所住的村里以家庭小作坊形式制作糕点,并在周边乡的市集以赶圩的形式售卖。取名“连和饼家”,寓意“连连福运,和月中秋”。“连”即是一脉相连,通过上一代与下一代的连接,将美德、福气传承下去:“和”即是家庭和睦,象征着家人之间和睦、幸福生活。这就是“连和饼家”的名字由来与雏形。从选料、备料、熬制、制作到技艺传承,都反映了客家人对传统糕点制作工艺的严谨态度和敬畏之心。
2022年1月入选惠阳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章来源: 惠阳区文化馆
原文链接: https://hy.hzswh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