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记忆
龙门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下
龙门非遗历尽岁月仍熠熠生辉
今天,小编整理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起来看看吧

舞火狗(传统舞蹈),源于蓝田瑶族对狗的崇拜。舞火狗的表演形式为多人舞,人数不定。无乐器伴奏,表演动作古朴、简单,如叩拜动作,站正步,双手持香,虎口向上成“山膀”状,面向正前方,稍抬头看前上方,然后双手向前靠拢,弓腰中速叩拜。2006年被公布为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虎头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盛于清朝。是鹤湖虎头村的独门灯彩,据古籍文献记载,迄今至少已有160多年历史。清咸丰元年(1851年)《龙门县志》卷三风俗篇中,就有:“上元张灯,或为花草虫鱼龙马之像,或为人物故事,运机能动。有绝妙逼真者,箫鼓喧阗,自夜达旦。生子者,是夕盛为酒馔,延族属燕饮于祠。以齿序曰:饮灯。越夕族属合酬生子者曰:酬灯。”的记载,真实描述了当时龙门地区花灯的生动形态,及其与民间习俗的密切关系。虎头花灯首先就是用于当地的“吊灯”习俗。按鹤湖虎头村的民间传统习俗,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七日都是“吊灯”的节日。以自然村为单位,村里集中年内生有儿子的家庭在族姓的祠堂上挂上虎头花灯以示庆贺,并登入族谱,意为向祖宗“报丁”(灯的谐音)。2015年被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龙江大笼糍盛于明代初期,它是年糕的一种,是龙江当地村民春节时期用于祭祀或送礼的传统食品。大笼糍,传承于龙江客家的传统习俗文化。大笼糍主要材料是糯米粉,主要辅料是食用碱沙(主要作用是加强其口感和调色)。客家大笼糍制作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这三天是做大笼糍的传统日子。开笼一般在新年农历正月初二。大笼糍传统的食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大笼糍切片,蒸煮后,蘸糖水享用,香甜软糯。其二是切片后,放锅里煎成金黄色,煎好后蘸上糖浆或盐吃,口感爽滑,很有嚼头。2015年被公布为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龙门年饼流传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各乡镇,起源于500多年前的明代,那时就有除夕前打年饼的习俗。龙门年饼以优质冬米、精选花生为主要原料,盐、糖为佐料精制而成。皮薄馅多,爽脆可口,咸淡适中,清香宜人。龙门年饼造型独特、形态各异,多以圆形为主,取月圆一家大小春节团圆之意,间或有少许鱼仔形,寓意年年有余。2015年被公布为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龙门山歌起源于明代中期,约500多年的历史。龙门各地都流行唱山歌的习俗。平日劳动人民常用山歌抒发感情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特别是每年中秋节前后的晚上,人们多集结于山旁、河岸或草坪,边唱或边听山歌赏月。唱山歌者多为本地方善唱好唱的代表人物。他们或散唱,或集唱,或斗歌(对歌),内容雅俗兼有。棋逢对手的斗歌者,斗歌愈烈,听歌者愈痴,直至分出胜负方罢唱,常唱至通宵达旦方休。2015年被公布为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龙门县龙城街道林村盒箩制作技艺相传已有近千年历史,这一独具特色、手工精湛、工艺复杂的传统工艺传承至今。传统的盒箩是用来装生活用品,逢年过节或结婚、满月等喜庆日子,盒箩常被用来装礼品。盒箩是送礼物的传统竹制礼盒,可装酒、肉、花生、布匹等。在婚嫁时,男方用盒箩来装聘礼,女方用来装嫁妆。特别是女儿出嫁时,当母亲的会送给女儿一担(一对)盒箩,寓意让女儿的子子孙孙都有东西挑,不会饿着,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2018年被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龙华龙石头醒狮由古时的南海郡、番禺郡即今天的珠江三角地区流传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它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舞蹈,在明清时代龙华龙石头醒狮的狮头是用木头做成的。龙华龙石头醒狮队是以融舞蹈、音乐、武术为一体,表演套路:一般为两支狮,由狮子睡觉开始,锣鼓擂响,狮子熟醒睁眼,洗须舔身、抖毛、寻青、踏青、争青、吐青;充分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栩栩如生。2015年被公布为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龙门做棚流传于龙门县龙华、永汉、麻榨等各乡镇的春节民间习俗,在龙门县各乡镇都有“做棚”习俗,通常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二至正月底),集中选一个最佳日子(称为“棚日”)。据清咸丰元年(1851年)《龙门县志》卷三风俗篇中记载:“……元日禮神祀祖烧爆竹飮柏酒親友交賀三四日乃已”,证明做棚习俗迄今至少已有160多年历史。 

 


龙门上灯习俗迄今至少已有160多年历史,上灯的意思就是天恩赐福奖赏天庭放子入族,传宗接代,寓意“添丁”。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至正月初十九,龙门各个村落都会按照当地习俗所指定的日子,由户主抱着去年出生的男婴,带着拜祭品向列祖列宗参拜上灯。把新做的灯挂在祠堂祖宗牌坊面前的梁上,并把男婴名字登记入族谱,意指光宗耀祖,发扬光大,人丁兴旺。晚上宴请亲朋好友在祠堂喝“灯酒”以表庆贺。祠堂内,去年添了多少个男孩,就挂多少盏灯。挂上的灯每天早上由村民添上新的灯油至农历十六,不至息灭,所以也叫“添丁”称“上灯习俗”。上灯习俗的流程有:祭祖先、接上灯、吊灯、上灯火、请狮队助威、燃放烟花喝“灯酒”庆祝祈福。2018年被公布为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除了以上这些
龙门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彩非遗,薪火相传
想要了解更多的非遗项目吗?
赶紧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一起来领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