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了,

可爱的小伙伴们,

你们要怎么过端午呢???

你们知道端午节的起源吗???

来,搬个小板凳,听老人家讲故事、知习俗~~~

端午传说篇

传说1:崇拜龙图腾

先秦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传说2:纪念屈原

春秋时期的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当时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的政治主张,屈原被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从此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因此。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传说3: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吴伐楚,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同意了。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一把宝剑,让他自刎。伍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传说4:纪念曹娥

东汉时期的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找到了她父亲的尸体。被曹娥的孝心所感动,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曹娥的日。

端午习俗篇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虽然由于地域、历史传说、习俗的不同,各地过节的方式也有不同,但包粽子、划龙船是普遍习俗。我大惠州有哪些较为独特的庆祝活动呢?

惠东范和快艇出海“接妈祖”。从上午八点半,20多艘快艇簇拥着两艘(桨手一律身着明黄色背心)龙舟出海(龙舟划到岸上村民视线之外即停下来等待),到十点半快艇拱卫着已接到妈祖的“花艇”回到龙舟停泊处。岸上等候多时的迎接妈祖的队伍中,不但有穿着鲜艳服装,戴着美丽头饰的范和村妇女们划的旱龙舟,还有八仙扮景,穿着长袍的长者。最抢眼的就是3条旱龙舟,后面的几十名年轻姑娘们。

平海、港口的海龙舟。海上龙舟竞渡,是从平海葫角村开始,到港口大桥止,赛道宽阔,龙舟后边还有快艇在为龙舟“护驾”,场面也是很热闹的哦。

博罗石湾的端午习俗,是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距今380多年历史。龙舟竞渡前有隆重的祭祀仪式和采青活动,他们的龙舟长度为27米、宽为1.52米,每队60人,场面盛大,赛后还有美味的龙舟饭。

好了,今天的非遗小知识就暂告一段落,小编要去吃个咸粽relax一下了,拜拜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