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竹艺,是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惠州丰富的竹资源,给当地带来了独特的地域风俗,一代又一代村民通过勤劳的双手,赋予了竹子新的生命。

龙门县是惠州东北部的山区,自古盛产竹子。相传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弘治年间,这里的山民就开始种植笋竹。

绘于清康熙年间的《广东广州府舆图》之《龙门县图》

在龙门县的林村,盒箩是人们用来装礼品、送礼物的传统竹制礼盒。每逢婚嫁的日子,盒箩更是不可缺少的东西,一担盒箩,一般分为七件套。

它们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结婚时挑一担新盒箩,里面装着礼品和嫁妆,是希望子子孙孙都有东西挑,生活富足。

林村盒箩的制作技艺,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盒箩,对竹子要求较高,一般需要采用当地的单竹。

俗语说“一寸篾子三下刀”,每片篾都要经过蔑刀的层层分离,才得正料。

盒箩,对竹篾要求很高,必须要粗细均匀,才能保证盒箩的精致,十分考验竹匠的功力。

林村盒箩制作技艺传承人林万谷

盒箩制作中,最难的环节是编盒箩盖,因为需要设计色彩鲜艳的纹理和图案,其中每个图案都是用上好色的竹篾手工编织成的。

盒箩盖,又被当地人称为“归宿”,取意婚姻幸福,找到了好的归宿。

每一件盒箩都堪称精美的艺术品,承载着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记忆,沉淀着时光的诗意。
在龙门县,竹编花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手艺,村民们每年都会为附近乡镇制作上灯仪式的花灯。其中,出自于龙门县虎头村的灯彩,独具特色,被称为虎头花灯。

虎头花灯-本地灯

虎头花灯中的本地灯知名度最高,它的造型独特、体型硕大,在近五米的高度中,分别由三个圆球和长长的灯带所组成。

虎头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何廖福

其中,三个圆球自上而下依次减小,分别代表着父、子、孙三代人,象征辈分从高到低,寓意着子孙满堂、代代相传。

客家凉帽,又称苏公笠,在惠州及周边的客家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年间。


相传是北宋苏东坡被贬惠州时,为方便爱妾劳作时不受日晒风吹,便在当地竹笠的基础上做成中间开一孔,以适应发髻的凉帽,后来人们纷纷效仿沿用至今。

客家凉帽,讲究美观,更注重实用。需要戴起来清凉透气,拿在手里轻巧,休息时还可以当扇子用,这样才方便适应烈日下的劳作。所以编织凉帽帽顶的竹蔑要做得既轻薄又均匀。

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瑾瑜

一条条竹篾,浸染着手艺人的情感;一件件精美的竹器,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的果实。方寸之间,竹丝游走,勾勒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歌颂和祈望。

 

深圳卫视《温暖在身边—有志者·创》
12月9日(周五)21:35 
《惠州竹艺》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