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只有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民间传统节日,因此清明节自古以来就是倍受重视的一个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传说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各国期间,一次断了粮食,他的随从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重耳复位以后对于跟随自己的有功之人大肆封赏。
但是介子推不愿意接受封赏,就领着老母亲躲进了深山里,重耳采纳了手下的馊主意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没出山。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义,就在这天大家都不烧火做饭只吃凉食,因此这天也被称为“寒食节”,后来寒食节跟清明一起合并为“清明节”。
清明习俗•扫墓
扫墓是清明节古已有之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会为故去的亲人扫墓烧纸,有些地方还会给土坟填土加固。也有的地方不烧纸不烧香,这和现在的环保要求有关,但也有寒食节禁火的原因,在这些地方大家采取的是在坟头的树枝上挂上冥钱、纸帛。
清明习俗•踏青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人们常把清明节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
清明习俗•插柳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插柳避免疫病了。
清明习俗•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一项活动。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明习俗•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特别被儿童所喜爱。
清明客家习俗•食艾粄
在清明时节,客家地区还有一种流传上百年的习俗,那就是吃清明粄。清明粄也俗称“艾粄”,每年清明节前夕,客家人就会到山上采摘或者到市场上购买艾叶、苎叶、鸡屎藤等植物。
回来洗净晾晒干之后,捣碎,拌在糯米粉或粘米粉中,加上糖,用传统制粄模具按压成形后放进锅里蒸熟,出锅后的清明粄味道清香中带点苦味,苦中又含甘甜,令人回味无穷,好吃又充饥。
备注:文中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搜索,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