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昆山造纸流传于龙门县南昆山,目前能查阅到的最早南昆山造纸的有关记载,是清代康熙年间《龙门县志》上的记载。过去南昆山也出产一种民间土纸— 蓝瀵山纸,也是龙门的著名山货之一。南昆山,古名蓝瀵山。蓝者,即制造蓝靛染料的蓝草;瀵者,动词,意即水由地面下喷出满溢。顾名思义,蓝瀵山就是一座水资源丰富、盛产蓝草的大山。
由于南昆山上多竹林,多溪流,这正是传统造纸的两大先决条件。清代至民国时期,造纸业在南昆山地区相当繁荣。造纸作坊分布广泛,大多选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既可以利用水流因落差产生的势能作为动力进行打浆,又可以方便采用附近生长的竹子进行生产。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南昆山造纸业已颇具规模,“蓝瀵纸”一跃成为龙门地区的知名山货。2019年列入龙门县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造纸工具之一
造纸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包括:
01
腌料
将山上采集的嫩竹砍成1米左右,削去表皮,放进腌池用石灰水浸泡。竹条在腌池内逐层铺设,每层撒上石灰。铺满之后,造纸工人在上面踩踏,夯实竹条,注满水后,开始腌制。腌制时间一般为3个月。期间,造纸工人还要进行洗竹和踏竹。腌制完成后,腌池内的竹条变软变黄,达到了造纸的基本要求。
02
制纸浆
通过引水渠引来水流,利用水流从上到下的产生的势能带动水车,水车连接石碓,石碓对竹条进行捣制。竹条经过捣碎成为竹浆后,加上适量的树胶,成为纸浆。
03
抄纸
抄纸是纸张成形的重要步骤。纸帘和帘床是此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当地纸张的尺寸以50cmX80cm为主,纸帘和帘床的尺寸比纸张稍大。其中,纸帘本地人不能自己制作,旧时村民到韶关购买。造纸工人将纸帘配上帘床,伸入纸浆内捞纸。捞纸上来之后,小心将纸帘翻转,让纸帘内的湿纸慢慢自然脱落到木板之上。如此反复操作,待纸张层叠至一尺多高时,造纸工人用工具对纸垛进行压水处理。
04
焙纸
焙纸就是通过焙笼将湿纸的水分弄干。焙笼呈半圆柱状,中空,用灰沙和河石等夯筑而成。焙笼长约5.6米,高约1.8米,两壁共可铺72张湿纸。焙纸工将半干半湿的纸逐张揭起,逐张铺在焙笼的两壁之上,待纸张完全干透,方可将其取下。
05
折纸
纸张完全干透之后,折纸师父对纸张进行压实,按照固有样式进行捆绑,一般25斤为一捆。在对纸张重量进行标识时,当地村民采用一种叫“码子号”样式。“码子号”中的1到10的表现形式分别为:Ι、ΙΙ、ΙΙΙ、X、5(字体稍微变形)、二、三、久、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