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婚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俗文化更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龙门婚俗中嫁妆里的非遗好物,共寻传统中的美好。

01 林村盒箩


      龙门县龙城街道林村盒箩手工技艺相传已有500多年历史,这一独具特色、手工精湛、工艺复杂的传统工艺传承至今。2018年5月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传统的盒箩用来装生活用品,逢年过节或结婚、满月等喜庆日子,盒箩常被用来装礼品。盒箩是送礼物的传统竹制礼盒,可装酒、肉、花生、布匹等。

      在婚嫁时,男方用盒箩来装聘礼,女方用来装嫁妆。特别是女儿出嫁时,当母亲的会送给女儿一担(一对)盒箩,寓意让女儿的子子孙孙都有东西挑,不会饿着。

      过去女子出嫁时,都要用盒箩送嫁,其中“7件套”就是当时女方或男方准备的部分嫁妆,取意女子找到了好的夫君和归宿,寓意深刻,这个风俗也从此流传了下来。“7件套”从大到小包括2个织着“囍”字的大盒箩,1个盒箩仔,1个9寸的花盒,2个盒(和花盒差不多大小,专门用来放糍的盒箩),还有一个果盒。

02 带仔


      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传统技艺《织带仔》始于清代中期,至今已流传300多年。带仔具有颜色鲜艳、美观大方的特征,是蓝田瑶族同胞嫁娶新婚之时的必备礼物。带仔意义重大,当地人结婚时会把带仔系在身上、挂在婚房门口,寓意早生贵子。2017年12月,蓝田瑶族乡传统技艺《织带仔》被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织带仔考验的是耐心,需要用六七十条乃至上百条丝线进行编织,另外,织带仔也讲究季节,夏天炎热,手指容易出汗,会影响带仔的质量。因此,一般要到秋凉,才开始织带仔。织带仔还需要好丝线和一个顺手的梭子。制作梭子不能用刀削,只能用破碗口慢慢刮,这样细细打磨,才能使得织出的线条细腻柔和。

      织好的带仔,上面有猪肚、鸡嘴、筷子、榄仔榄壳、松仁松籽等图案。在蓝田瑶族乡的方言中,松籽和“重喜”相近,榄仔和“揽子”相近,而鸡嘴、猪肚则是农耕生活的象征。

      带仔常用于婚嫁,取“带来孩子”的好意头。而待到小孩出生后,妇女用宽的带仔背孩子,而窄带则一般缝入衣服当作花边装饰,精美的带仔越多越好。

      瑶族老人会把织好的带仔放进一个红色袋子,给孙子们每人备好两条带仔,待结婚的时候用。这是瑶族老人对子孙们最厚重的爱意,也是对传统最虔诚的传承。

      这些非遗风物,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记录着人们的智慧和手艺。它们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的想象与期待,是龙门人对浪漫与诗意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