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请指教!》第二季

       历经千百年沉淀,惠州非遗种类繁多,生生不息,是惠州人民用勤劳、智慧所造就的文化瑰宝,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形成了独属于惠州的文化内涵。《师傅,请指教!》第二季联动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高光打向惠州非遗中的“事与人”,走近那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古老智慧,听听惠州非遗传承人一瞬一生的故事,把镌刻着历史记忆的非遗手艺重拾,让非遗“活”起来,让坚守手艺的灵魂永不孤独。

       一剪一世界,一刀一乾坤。剪纸,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一张纸、一双巧手、一把剪刀,纸屑翻飞掉落,花鸟鱼虫、自然风物、民俗故事如同变魔术般呈现纸端,活灵活现。惠州剪纸历史悠久,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今天,让我们一起拜访惠州剪纸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雅晶,了解刻在回忆里的——惠州剪纸。

 

惠州剪纸 以纸传愿

       惠州剪纸历史悠久,惠州不仅传承古老的本土文化,也包容了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惠州文化,造就惠州剪纸独特的艺术风格。

       惠州剪纸有着南派剪纸柔美清秀、图案精巧、技法写实、以剪为主以刻为辅、剪刻结合的表现风格,吸收了国画和版画的表现手法,设计疏密有致,刀工细致入微,画面丰富饱满,在内容上取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惠州剪纸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雅晶的剪纸作品

       追溯过往,在民国时期,惠州剪纸作装饰、镇邪之用,或纯粹作为美术作品,被悬挂于厅堂、房间、书房。当时,西方一些生活用具及现代交通、电力等一些“新元素”涌入惠州,剪纸艺人及爱好者就将其作为剪纸题材。

      20世纪中期,为喜庆活动、民居美化或作美术工艺品欣赏的剪纸不断增多;20世纪60年代,剪纸还广泛地应用于商业广告,在一些公共场所中也能经常看到剪纸身影,如公园、影剧院、宾馆区交通标志等方面。

       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惠州剪纸的影子,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老惠州人记忆的艺术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2013年入选惠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仍有老手艺人坚持用自己的力量重焕惠州剪纸的光彩。

 

△惠州剪纸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雅晶的剪纸作品

 

以剪刀为笔 讲好惠州故事

       刘雅晶右手稳持剪刀,彩纸在左手不停翻动,不画线不打草稿,脑海里不断描绘着图案的模样,以剪纸特定的语言和符号,短短几分钟内,一个可爱的老鼠剪纸就完成了。

△惠州剪纸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雅晶

       谈起自己与剪纸结缘的起因,刘雅晶回忆起自己退休前,在西湖边偶遇到一位妇女在剪纸,简单的图案却饱含妇人诚挚的心愿。

      “小时候我就喜欢自己剪一些花花草草,长大后因为工作也就没再继续剪纸了。那妇人告诉我以前几乎所有家庭妇女都会简单的剪纸,那是民俗也是祝福,但现在已经不常见了,我感觉我也该捡起剪刀,重拾儿时的剪纸梦了。”

       2004年,刘雅晶正式退休后,她陆续在惠州画坊、惠州老年大学跟着剪纸匠人系统地学习惠州剪纸技艺。课余时间,她更是用尽心思翻阅各种资料,了解惠州剪纸的历史,慢慢摸索出一套口诀:先难后易,先小后大,先里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明后暗,先阳后阴。

       刘雅晶的剪纸作品创作灵感大部分来源于惠州特色文化和自然风物,秀邃西湖、灵动的鹭鸟、非遗项目“淡水客家凉帽”、勤劳善良的客家女、东坡先生钟爱的林婆酒......她以剪刀为笔,纸张为画布,剪出一幅幅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剪纸,讲述一个个惠州人的故事。

       这些年来,刘雅晶从学员变成导师,走进惠州市文化馆、惠州学院授课,不遗余力地开展公益教学活动,将惠州剪纸带进多个社区、多所学校。她用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传承惠州剪纸,让惠州剪纸再现昔日亮丽。

如果你也想向刘雅晶师傅学习惠州剪纸,

今天下午16时,关注微信视频号“惠州市惠城区文化馆”

我们在直播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