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龙门农民画,一张广东文化名片,一卷岭南民俗风情。

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龙门农民画,植根于龙门多彩的民俗风情的土壤中,展现南国地域传统民俗文化,具有淳朴自然的乡土气息和岭南色彩。

一幅农民画,铺陈出龙门文化格调:198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中国三大农民画乡”;龙门农民画在广州、北京、上海、西安、香港、澳门等城市展出,还漂洋过海,到美国、日本、瑞典、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展览,还先后进入北京奥运村,登上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舞台……

龙门农民画家们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浓墨重彩渲染人们丰富多彩的劳动和生活,透出田园气息,尺寸绘出美景韶华。而回眸龙门农民画的发展历程,绕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龙门县城水口人谭池发。

谭池发

 

草创探索 辛苦耕耘新画风

谭池发出生于1939年,自小爱画画,素描和油画很在行,特别喜欢水墨画。谭池发上小学时,数学学得好,是算盘能手。

1964年,谭池发成家,此后,恰逢龙门县城粮所招聘,以算盘比赛来选才,妻子建议他去应聘。然而,谭池发并没有去应聘。他想去的地方是文化馆,因为那里可以画画。画画对谭池发来说,不仅是一种兴趣爱好,更是一种职业和理想。

谭池发作品《迎亲》

1966年,27岁的谭池发如愿以偿来到龙门县文化馆上班,他的画画才能终于有了发挥的舞台。

当时,城乡的绘画风潮涌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编撰的《乡情岭南:龙门农民画作品集》一书称:“农民画是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现象,为了政治宣传和繁荣基层文化生活的双重需要,一些美术爱好者被组织起来,一边劳动,一边作画。”

为了配合政治宣传,当时,龙门县组织一支以回乡和下乡知识青年为主体、三百多人的美术队伍画家史、村史,同时也进行一些年画创作。谭池发的画作,开始出现在龙门大街小巷的墙壁上,这些画大多描绘工农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颇具政治宣传韵味,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谭池发作品《织竹帽》

1972年4月,谭池发办起了龙门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这标志着龙门农民画的创作真正开始。此次培训班有25人参加,大部分是农民出身,但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第一期培训班学员绘制作品50多幅,其中25幅入选当时惠阳地区“美术作品展”,谭池发创作的《打禾场上》还入选了广东省美术展览。四年后,在谭池发带领下,第二期培训班开班,共有50多人参加,绘制了100多幅画。当年年底,龙门县文化馆首次举办“龙门农民年画展”。

一批从广州来龙门的下乡知青也帮着培训班学员画画。广东省群众艺术馆原负责人之一吴炳德回忆,1972年,他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龙门县文化馆工作,直到1982年才调回广州。他在龙门工作的十个春秋是农民画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20世纪70年代,广东的高州、澄海油画很出名,他们就到这些地方学习。龙门农民画也从那时候开始以宣纸、水粉、墨等材料进行创作,题材以反映插秧、煮饭等农民生活为主。

谭池发和学生梁彩欢的作品《中秋月夜》

为了方便学生们更快地掌握绘画技巧和临摹画作,谭池发从县文化馆下班回家后,常躲在书房里,在画纸上打好格子和画好线框,而这些绘画技巧,在日后成了绘制龙门农民画的基本技巧之一。

那段时期,学生们也乐于上门讨教,与谭池发一起交流绘画经验。年轻的谭池发算是龙门的潮人,他跟好友一起创作龙门农民画,还曾经以龙门话来创作、演唱歌曲。

谭池发对龙门农民画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乐于施教,更在于他带领学生们钻研岭南的民间美术,探索出了一种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龙门农民画创作风格。1982年,谭池发组织带领农民画家们收集整理本地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从刺绣、剪纸、木雕等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并运用于新型农民画的创作中。

此外,广州知青的参与不但使草创初期的龙门农民画增添了文化内涵,同时通过他们的宣传,龙门农民画得到广东省群众艺术馆的赞许,广东省和广州市群艺馆也派了一些专家来指导。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龙门农民画吸纳了版画、杨柳青、工笔画、年画等艺术手法,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龙门农民画形成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和以风俗民情为题材的艺术风貌。

 

绘画带徒 “拼将心力育新花”

1984年,谭池发被提任为龙门县文化馆副馆长。经过多年创作实践,龙门农民画的影响已扩大,在国内外多个大城市展出,小有名气。在1984年的广交会上,外国客人对“散发着泥土芬香”的龙门农民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画卖到一百元一幅的高价,而当时的上海金山农民画、陕西户县农民画还躺在文化馆里等待知音。

198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广东只此一处。谭池发通过培训班培养出了许多农民画家,这些画家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1988年,谭池发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称号。

1989年初夏,著名漫画家廖冰兄第一次到龙门,看见风格独特的龙门农民画,心生欢喜,钦佩谭池发“发展现代民间绘画成绩卓著”,题字“拼将心力育新花”赠之,既是对谭池发培养绘画人才的赞誉,也是对龙门农民画后续发展的期望。

著名漫画家廖冰兄赠谭池发的题词“拼将心力育新花”

在龙门文化圈小有名气的谭池发,几乎成了龙门农民画的代言人。他除了继续耕耘画板,还开始组织参展和参加研讨会。1999年,谭池发参加“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理论研讨会”,提交《充分表现南国民俗文化的龙门农民画》,获得三等奖,将龙门农民画从技术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

谭池发在其论文《龙门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发展情况综述》中,较为客观地论述了龙门农民画早期的发展历程:“龙门现代民间绘画是1972年由县文化馆先通过培训辅导青年农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然后进一步创作,逐渐形成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972年至1975年,在开展农村文化室活动中,组织知识青年画家史、村史、出墙报等,同时辅导他们进行业余绘画创作,这个时期称之为‘业余美术创作活动’;1976至1980年,辅导农民作者反映当时农村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在技巧上吸收天津‘杨柳青’年画描绘方法,这个时期称之为‘农民画创作’;1981年至1990年,转向描绘乡土风情、民间习俗,1989年以后又尝试从蓝田瑶族乡的传说和生活习惯探索追寻‘南蛮文化’理念的表达,表现方法追求拙朴纯真,神奇变幻,这个时期称之为‘现代民间绘画’。”

谭池发作品《绣花女》

 

在事业上成绩斐然的谭池发,回到家里,依旧是个平凡的丈夫和父亲。那时候他的三个孩子还小,妻子在家里耕田,谭池发下班回家后,不仅要帮忙做饭,还要常常辅导孩子做作业。

谭池发从单位领的工资,也仅够家庭的开支。谭池发淡泊名利,单位有福利分房,他没有申请,让给了其他同事。数十年来,他一直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谭池发的家属回忆,有学生和朋友前来家里探望他,送了烟过来,他一概退回。有一次去日本参展,他的一幅龙门农民画以两千美元卖出,他把这笔钱用于单位的日常运作。

谭池发退休后,依然坚持到文化馆画画,几乎每天都出现在画板前,还与学生们在一起交流,执着于艺术追求。

谭池发作品《盖新房》

 

一生痴心于绘画的谭池发,创作出上百幅龙门农民画,还培育出大批学生,谭池发遂被称为龙门农民画的“鼻祖”。陈权枢、黄伟平、王汉池、曾宝田、陈少圆、梁彩欢、骆雪芳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农民画家,均师承谭池发。谭池发为人十分友善,创造条件帮助众多学生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

2004年,谭池发病逝,生命定格在六十五岁,在画纸的尺寸之间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学生们接过龙门画棒,成为龙门农民画的中坚力量。龙门农民画,正张扬着旺盛的生命力与创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