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中点,具有明显的天文含义 。季节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其也是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是季节的开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转折点 。冬季以“立冬”为起始,至下一“立春”前结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如《孝经纬》曰:“霜降后十五日,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 。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