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历史源远流长,山水清灵毓秀。与之交相辉映的,是更为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龙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舌尖上的珍馐美味,还是居家的日常用品,处处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着独特的非遗技艺,让人惊叹于传统手工的精妙。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那些绽放在指尖的龙门非遗。
传统灯彩—虎头花灯(省级)
虎头花灯,流传于龙门县永汉镇鹤湖虎头村,它属于鹤湖虎头村的独门绝活,盛于清朝。每年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二,村民们便会聚集一起制作花灯。
虎头花灯由宝盖、球形骨架、长灯带组成,每一面都呈五角形状。制作花灯首先砍竹破篾,然后按照不同形状制成支架。虎头花灯典雅脱俗,别具风韵,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传统技艺—林村盒箩(省级)
龙门县龙城街道林村盒箩制作技艺相传已有近千年历史,这一独具特色、手工精湛、工艺复杂的传统工艺传承至今。传统的盒箩是用来装生活用品,逢年过节或结婚、满月等喜庆日子,盒箩常被用来装礼品。
盒箩是送礼物的传统竹制礼盒,可装酒、肉、花生、布匹等。在婚嫁时,男方用盒箩来装聘礼,女方用来装嫁妆。特别是女儿出嫁时,当母亲的会送给女儿一担(一对)盒箩,寓意让女儿的子子孙孙都有东西挑,不会饿着,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传统美术—龙门农民画(市级)
龙门农民画起源于清末,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富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民间风情强烈,乡土气息浓郁。100多年前,当地民间农民已开展绘画创作活动,它吸收了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表现形式,借鉴传统的民间刺绣、木雕、剪纸、扎花灯、糊狮头和画花床等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对自然、风俗、生活、劳动、爱情、社会的思考。
这种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和具有抽象风格及民间审美情趣的绘画技法,同时也开创了以追寻“南蛮文化”痕迹,以“南蛮文化”作为独特文化视角,展现南国地域传统民俗文化为意念而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它突破了焦点透视、比例、结构等基本绘画方法的束缚,以浓墨重彩渲染人们丰富多彩的劳动和生活。
传统技艺—南昆山造纸(市级)
南昆山造纸流传于龙门县南昆山,目前能查阅到的最早南昆山造纸的有关记载,是清代康熙年间《龙门县志》上的记载。过去南昆山出产一种民间土纸—蓝瀵山纸,是龙门的著名山货之一。南昆山,古名蓝瀵山。
由于南昆山上多竹林,多溪流,这正是传统造纸的两大先决条件。清代至民国时期,造纸业在南昆山地区相当繁荣。造纸作坊分布广泛,大多选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既可以利用水流因落差产生的势能作为动力进行打浆,又可以方便采用附近生长的竹子进行生产。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南昆山造纸业已颇具规模,“蓝瀵纸”一跃成为龙门地区的知名山货。
传统编织技艺—蓝田织带仔(市级)
蓝田织带仔流传于龙门县蓝田瑶族乡,其传统始于清代中期,至今已流传300多年。带仔具有颜色鲜艳、美观大方的特征,是蓝田瑶族同胞嫁娶新婚之时的必备礼物。带仔意义重大,当地人结婚时会把带仔系在身上、挂在婚房门口,寓意早生贵子。
织好的带仔,上面有猪肚、鸡嘴、筷子、榄仔榄壳、松仁松籽等图案。在蓝田瑶族乡的方言中,松籽和“重喜”相近,榄仔和“揽子”相近,而鸡嘴、猪肚则是农耕生活的象征。嫁娶之际,长辈编织的带仔装点新人,惊艳了时光,传递着美好祝愿。
传统技艺—编织竹篮(县级)
编织竹篮需历经去叶、择材、破篾、搭架、编织等工序,这一传统工艺独具特色,手工精湛、工艺复杂,传承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
传统技艺—牛迳灯 (县级)
龙门县龙江镇埔心村牛迳下屋村小组制作的牛迳传统花灯,俗称“子孙灯”,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牛迳花灯是由北宋年间牛迳罗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牛迳定居时带入,一直流传至今。每年都有不少本地和外地村民前来订做牛迳花灯。
牛迳花灯造型比较独特,周边画有人物、动物等图案,以白色为主调,四周贴有彩色纸带,栩栩如生,新颖别致。牛迳花灯呈垂直式葫芦形。“葫芦”与“福禄”谐音相似,寓意着福禄。因葫芦多子,有着保佑子孙后代多子多福的寓意。根据牛迳村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这3天为上灯日,农历正月十三为“起灯日”。凡是上一年有男丁出生的家庭会订做牛迳花灯在族姓祠堂上吊灯,祈望年年添丁添福。
文章来源: 惠州市龙门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