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惠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地派山茶制作技艺、清明艾糍制作技艺、蓝田带仔编织技艺、南昆山造纸技艺、自然蜂疗五个项目入选。

地派山茶制作技艺


地派地处龙门北部生态区,春分茶冒尖,清明茶开园。草木灵秀,山高林密、海拔高、富氧离子丰富、雨量充沛,是茶树的绝佳种植地。依山绿涌成浪的茶树,终年饱食山水富氧,清明灵气。正是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满足了地派山茶种植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地派山茶与众不同的优良特质。茶农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做大自然的搬运工,为人间奉献茶香。

地派山茶(春茶、夏茶、秋茶)一般采摘时间段早上晨露干了后到朝阳未出时或者傍晚夕阳下山到夜露来临时为最佳。主要采摘“一尖两叶”的茶叶制茶为优良品种,在采摘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茶叶的透风,不宜堆积。


采摘到的茶青要迅速晾开,并挑除老叶和杂物,保留嫩芽。最后一道工序炒茶又分为三个步骤:杀青、揉捻、烘干。

清明艾糍制作技艺
龙门人清明吃艾糍源于清代中期。每逢清明节龙门县各乡镇家家户户,特别是农村都有做艾糍的习俗。


民间清明又称“鬼节”,艾草有辟邪的作用,清明做艾糍也是用来拜祭先人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民间流传下来的说法是,清明吃艾糍可以防风防雨,意为在田间劳作不怕风吹雨淋,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蓝田带仔编织技艺


龙门县蓝田带仔编织技艺始于清代中期,至今已流传300多年。带仔具有颜色鲜艳、美观大方的特征,是蓝田瑶族同胞嫁娶新婚之时的必备礼物。带仔意义重大,当地人结婚时会把带仔系在身上、挂在婚房门口,寓意早生贵子。


织带仔考验的是耐心,需要用六七十条乃至上百条丝线进行编织,另外,织带仔也讲究季节,夏天炎热,手指容易出汗,会影响带仔的质量。因此,一般要到秋凉,才开始织带仔。


织好的带仔,上面有猪肚、鸡嘴、筷子、榄仔榄壳、松仁松籽等图案。在蓝田瑶族乡的方言中,松籽和“重喜”相近,榄仔和“揽子”相近,而鸡嘴、猪肚则是农耕生活的象征。

南昆山造纸技艺
南昆山造纸流传于龙门县南昆山,目前能查阅到的最早南昆山造纸的有关记载,是清代康熙年间《龙门县志》上的记载。过去南昆山也出产一种民间土纸—蓝瀵山纸,也是龙门的著名山货之一。南昆山,古名蓝瀵山。蓝者,即制造蓝靛染料的蓝草;瀵者,动词,意即水由地面下喷出满溢。顾名思义,蓝瀵山就是一座水资源丰富、盛产蓝草的大山。


由于南昆山上多竹林,多溪流,这正是传统造纸的两大先决条件。清代至民国时期,造纸业在南昆山地区相当繁荣。造纸作坊分布广泛,大多选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既可以利用水流因落差产生的势能作为动力进行打浆,又可以方便采用附近生长的竹子进行生产。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南昆山造纸业已颇具规模,“蓝瀵纸”一跃成为龙门地区的知名山货。

自然蜂疗


自然蜂疗(蜂针与蜂毒药蜡)是通过瑶族祖先们的指药传授、指症传经方式,传承至今。其作用通过蜂针直刺法(蜜蜂疗法之一种)加上《瑶医打药蜂灸外敷膏》结合治疗癌症、手足皲裂、口唇爆裂、跌打骨折、风湿病等病的效果,历来得到广大患者的公认。大量的临床验证还表明,其功效还能对一些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更受到患者的青睐。

自然蜂疗广泛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等免疫系统疾病,慢性肠胃炎、肠胃溃疡、肠胃神经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便秘、宿便等消化系统疾病等,神衰、失眠、恶梦、头晕等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症、高血脂症、脉管炎、微循环障碍等循环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男性不育、女性不孕、糖尿病、前列腺肥大、更年期综合征等代谢、内分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白血病、皮肤癌、淋巴癌、食道癌、肠癌、膀胱癌、子宫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辅助的治疗效果。

此次入选项目涉及传统技艺、传统医药2个门类。5个非遗项目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医学价值,且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旅游业发展密不可分,进一步丰富了市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凸显了龙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一系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