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文章。

       浪漫8月,依托“育美同行”广东城乡全民美育计划实施,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文化馆联盟推出“寻岭南”“文化墟”专题推文,提供丰富多元、优质便捷的艺术资源与服务,共享高品质美育成果。本期内容将深入探寻传统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以新颖独特的视角、生动鲜活的形式,重新解读那些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与民俗传统,让历经岁月洗礼的岭南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新活力。

 

       【岭南印象】(第二期)

《天河乞巧习俗》

资源来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内容简介:
       广州市以珠村为代表,以拜七姐为主要表现形态的乞巧节民俗活动,展现古代岭南与中原文化、习俗的密切联系。该习俗有着完整的程序、仪式并保留至今,尤以年青女子手工精心制作各色微型字、物的“摆巧”和对影穿针的“赛巧”为最大特色,充分反映了女性追求展示才艺和自我的某种觉醒,在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和手工技艺创造上均有重要价值。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精彩视频

 

       【七夕节】

       天河乞巧习俗:

       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乞巧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清代末期,广州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等专卖女子用品的乞巧街市。

       七夕之日,由社区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社区女性展示手工艺制品,是“摆巧”活动的主要内容。扎制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人物玩偶栩栩如生,植物、器物造型活灵活现,斗智斗巧,尽展才艺,“对影穿针”延续古风。社区剧团还演出牛郎织女故事。

       “七姐诞”乞巧习俗在澳门以及东南亚地区也很流行。传承保护这一遗产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亦有民俗学研究价值。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岭南印象】(第三期)

       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资源来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内容简介:
       斗门水上婚嫁是珠海市斗门区白蕉、上横、斗门、乾务、井岸等乡镇的疍家居民传统婚嫁习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以歌来贯穿婚嫁活动的全过程,具有明显的水乡文化特征,对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疍家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2008年,斗门水上婚嫁习俗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精彩视频

 

       【汉族传统婚俗】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汉族传统婚俗源远流长,《礼记·昏义》中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数千年来,汉族婚礼一直被视为儒家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周代起,“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成为一种规范性的习俗。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六礼”从根本上宣告消歇,但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六礼”习俗及其他传统婚俗的遗存,为民俗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端,是全国著名的水乡、侨乡。在斗门流行着一种独特的水上婚嫁习俗,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中的一些习俗通过婚嫁关系辐射到中山、江门、佛山等珠江三角洲水乡地区。

斗门水上婚嫁显示出独特的水乡风情,它加深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进而成为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四大民间故事】

资源来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内容简介: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们以动人的情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世代相传。《牛郎织女》讲述仙凡相恋的故事,被银河阻隔的恋人只能在七夕鹊桥相会,成为七夕节的起源;《孟姜女哭长城》以悲壮的哭声震倒长城,揭露暴政的残酷,展现忠贞爱情的力量;《梁山伯与祝英台》演绎了同窗情深、生死相随的凄美恋情,最终化蝶双飞,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白蛇传》描绘白娘子与许仙的人妖之恋,在法与情的冲突中彰显真爱的伟大。这些故事共同展现了中国人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以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它们不仅以口头文学形式流传,更被改编成戏曲、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纽带。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精彩视频

 

       【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先秦时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传说之一,同《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并称为“四大民间传说”。千百年来,这个优美的传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对民间的伦理道德和大众的文化心理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出于《诗经·小雅·大东》,是对天穹中被银河隔开的商参二星(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艺术想象。这一诗歌意象逐渐为后世民众拟人化,并被赋予了人文象征涵义,转化成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故事。从基本内容和思想倾向看,牛郎织女传说展示了我国农耕文明下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和封建宗法制度下婚姻不自由的社会状况。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得到民众的广泛同情,这成为传说传播和繁衍的动力,也推动了“七夕”乞巧风俗的形成。民众常常把传说中的主人公认定为自己身边的真实人物,把事件发生的地点认定为本地域,由此出现了许多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庙、洞、牛郎庄等),陕西西安、山东沂源、山西和顺等地都有牛郎织女传说的相关遗址。在现代化进程中,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播逐渐显现出式微的趋势,急需加大保护力度,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观看指南】
       线上观看:
       想了解《四大民间故事》、岭南印象(第二期)《天河七巧习俗》、岭南印象(第三期)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更多内容,可扫描对应二维码观看。


       线下观看:
       以上精彩内容已上线“育美同行”广东城乡全民美育云享智能服务端应用服务点,如需了解更多详情,可以线下前往观看。

 

       识别以下二维码,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