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盛宴·惠声惠色”电影赏析活动(第九十五期)——《三十二》,见证生命的重量。《三十二》是一部聚焦“慰安妇”幸存者的纪录片,片名源于拍摄时全国公开登记的“慰安妇”幸存者仅余32位。影片以平实镜头,记录了广西桂林老人韦绍兰的生命故事,为这段沉重历史留下珍贵证言。
镜头下的韦绍兰,是一位看似普通的农村老人:她每日下地劳作、照料家人,脸上常带着温和的笑意。但平静生活的背后,藏着一段难以言说的伤痛——1944年,年仅24岁的她被日军掳走,沦为“慰安妇”。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无法磨灭的创伤,甚至影响了她后续的家庭生活。
【生命赞歌:“只愁命短不愁穷”】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这是韦绍兰老人面对镜头时的感慨,也是整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苦难与仇恨,而是以细腻笔触捕捉老人的日常。她会对着镜头缓缓讲述过往,语气平静却让人揪心;也会在谈及当下生活时,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与韧性。面对清贫生活,老人朴素地说:“有钱就用大一点,没钱就用少一点,没有吃慢慢来。”
这种“只愁命短不愁穷”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超越苦难的生命力量。老人每月仅有90元低保收入,买菜只挑最便宜的买,却依然认为“这世界红红火火,真好”。
【艺术价值:平实中的震撼】
《三十二》在艺术表现上极具特色。导演郭柯采用了“三不用”原则——不用历史画面、不用配乐、不用旁白,竭力避免情境上的渲染和剧情上的煽情。
影片大量运用远景与近景组合的镜头语言。开头从绿色的水草在河底摇曳开始,缓缓推向流动的大河和广西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群山,隐喻韦绍兰的人生如同历史奔流中的水草。而在老人讲述时,导演采用固定镜头、纯黑色背景加侧光的手法,让观众视线聚焦在老人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上。
这种克制的记录手法,反而赋予影片直击人心的力量。没有激昂的控诉,却以真实的力量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伤痛之下,生命本身就是力量。
【幕后故事:与时间赛跑的记录】
《三十二》的拍摄本身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当导演郭柯开始这个项目时,中国内地仅有32位“慰安妇”幸存者,而当他将故事搬上银幕时,只剩下22位在世。于是有了后续的纪录片《二十二》。
影片的宣发过程也充满艰辛。2016年底,导演在公益平台众筹宣发费用,目标100万元。50多天只筹到40多万,直到央视做了专题报道后,才在第二天筹齐款项。有些募捐者留下的名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令人动容。
这笔钱在常规电影宣发中可能连一场首映礼都不够,却要支撑8个月的宣发工作。工作人员基本上是零片酬工作,让他们坚持下来的理由很简单——“这部电影已经等了5年,再等下去,8也会变成0。”
【从个人到群体:历史的见证者】
韦绍兰老人的故事是个体的命运记录,更是一段被忽视历史的打捞与铭记。她逃回家后怀上了日本孩子罗善学,这个中日混血儿子因特殊身份一生饱受歧视,终身未婚。
影片中,罗善学面对镜头说:“谈了六个妹仔,个个妹仔都讲,什么不好嫁,为啥要嫁个日本人?” 这句话道出了历史创伤如何延续影响下一代。
影片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记录,更是对历史的铭记。它提醒我们:那些曾遭受苦难的幸存者,不该被遗忘;这段沉重的历史,更需要被永远铭记,以警惕战争、守护和平。
时至今日,当年的幸存者们正在一个个离去。但时间不应该把她们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记住历史不是要揭开伤疤,而是要深情凝视那些在苦难中活着的人。
电影艺术鉴赏是人们在观看电影时所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精神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电影作品通过真实可感的艺术形式引起观众丰富的内心感受与体验,使观众理解影片的思想内涵,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看电影也是一种社交活动,我们可以与朋友、家人或同事一起分享电影的快乐和感受,也可以通过电影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兴趣和价值观,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
惠城区文化馆视听室是提供电影赏析、音乐欣赏的个性化功能室。该功能室注重声学设计,配备高清投影、环绕音响和舒适的座椅,采用杜比音效技术,提供丰富、清晰且撼人心魄的音效。该技术可进一步增强娱乐的感染力,借助 7.1 声道的环绕声音效,实现为电影提升充满活力的听感体验,从而满足观影的舒适度,打造专业级别的观影效果。
视听盛宴 · 惠声惠色是基于惠城区文化馆视听室打造的电影赏析交流活动品牌,是为电影爱好者提供观影交流、分享感受的平台。惠城区文化馆将定期在视听室举办各类主题的经典电影赏析交流会,由讲解人从编剧、导演、演员、拍摄技术、音效等电影因素入手,深入分析电影及导演的风格特色和艺术魅力;观影结束可畅谈、交流观影体验和观影感受。通过活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传递主流价值,品味艺术人生。
精彩每一天,文化馆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