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的大部分民俗都浸润着瘟疫的印迹,形成了以游神、祈福、竞渡、打醮、舞龙和撒豆为代表的驱瘟习俗,并产生许多民间驱瘟传说。这些与瘟疫相关的习俗和传说是我市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送走祸患、远离瘟疫的美好心愿。本次展览用图片展的形式,展出我市的传统驱瘟习俗。
展览时间:2020年6月13日—7月30日9:00-18:00
展览地点:惠州市文化馆一楼展厅
主办单位:惠州市文化馆丨惠州市博物馆
前言
瘟疫,古医籍中又称时行、天行时疫、疫病、疫等,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和传染性的烈性疾病。中国历史上瘟疫频繁,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伴随着新冠病毒的降临,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瘟疫这一人类文明的同行者。惠州地区在唐宋时期还被视为南蛮瘴疠之地,这里环境湿热,瘟疫频发。苏轼被贬惠州后,在其《到惠州谢表》中形容惠州:“瘴疠之地,魑魅为邻。”而在与友人的信件中更是描述了绍圣三年(1096)惠州瘟疫爆发的情形,当时“瘴疫横流,僵仆者不可胜计”。就连东坡先生挚爱的侍妾朝云也在这场瘟疫中去世。祥兴元年(1278年)八月,文天祥率领的抗元军队在惠州船澳(今广东惠东县稔山镇船澳村)发生疾疫,“兵士死者数百人,天祥惟一子,与其母皆死”。明清时期惠州更是有大量关于瘟疫的记载,据嘉靖《惠州府志》和光绪《惠州府志》中的记录,仅从嘉靖三十年(1551)到道光元年(1821)间,惠州有明确记载的瘟疫就有九次之多。瘟疫频发使得惠州的大部分民俗都浸润着瘟疫的印迹,形成了以游神、祈福、竞渡、打醮、舞龙和撒豆为代表的驱瘟仪式,并产生许多驱瘟之神和民间驱瘟传说。
精彩花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