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简介】
肖加鸿,出生于福建仙游,现定居惠州市,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惠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国画艺委会主任,北京石齐画院特聘画家,惠州开明画院院长,广州新世纪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惠州当代美术创作院副院长。作品曾在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艺术》以及《人民美术》、《中国水墨》发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惠州日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画作及评论文章。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墨彩新视觉》肖加鸿作品集,多幅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民族百花奖》、《上海世博会美术作品展》、《纪念建国60周年美术作品展》,两幅作品获《第十六届亚运当代艺术展》“最佳创意奖”和“优秀奖”。2017年作品《荷韵图》入选澳门国际双年展。2018年作品《弥漫》入选亚洲国际双年展。2019年十月作品《秋静亦无声》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客都风眠故”全国中国画展。2013年6月在香港成功举办“肖加鸿墨彩魔方世界新中国画展”以及同名画册出版发行。2014年11月在上海举行5人联展。中国网络电视台隆重推出肖加鸿个人主页。
从小学习油画,上大学时学习国画,惠州市美协副主席肖加鸿经过自己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把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和西方油画的激昂色彩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中国画。“现代艺术也是一种实验艺术,在绘画创作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去丰富地表现,达到自己想要的创作效果。”个性鲜明的肖加鸿认为不应该为艺术设限,自己也一直在绘画艺术上不断地探索和突破。
作品欣赏
在市区三环北路边,肖加鸿有一个近500平方米的工作室。每天,肖加鸿都会在工作室里看书学习,钻研当代艺术理论,偶尔创作。“创作要有激情,一定要把激情调动起来。”谈起绘画,肖加鸿滔滔不绝,而他寻找激情的一个方式,就是听音乐。在肖加鸿的工作室里,放着十几套音响设备,绘画累了,打开音响,放着喜欢的音乐,不仅能舒缓疲劳,还能找到创作灵感。
艺术是相通的,把音乐和绘画结合起来,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韵律,会让绘画更加丰富多彩。”肖加鸿认为,听音乐对书画创作很有帮助,可以调动你的情绪,跟着音乐的节拍,把音乐和绘画融合在一起。
除了购买音响,肖加鸿还亲自动手制作音响。在他的工作室一楼,两个体积庞大的音响很是惹眼。这两个音响室就是肖加鸿亲手制作的,音响的效果非常不错。音乐,也让他的绘画更有乐感。
走上绘画之路,对肖加鸿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他出生在有画乡之称的福建仙游,自小就喜欢画画,经常拿着木炭条,在住着几十户人的肖家大院墙壁上“创作”。8岁时,他开始跟随一位堂兄学画画。
13岁那年,肖家附近住进了一位老画家林艺友,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他发现这位老人劳动之余带着速写本在作画,不时地更换地方画画对他来说是其乐无穷。肖加鸿从此萌发了学画的念头,他很勤快地帮老人做杂事,随老人干活学画,并提出了拜师的请求。林艺友很爽快地收下了这个乖巧的小徒弟。
林艺友擅长油画,肖加鸿一下就沉迷进去了。肖加鸿悟性很高,很受老师喜爱,在林艺友的悉心教导之下,经过5年的学习,肖加鸿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
学画几年后,肖加鸿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并开始在当地帮人创作宣传画。后来,肖加鸿上山下乡当知青,在饭都吃不饱的日子里,肖加鸿虽然买不起颜料,却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他拿起铅笔和画夹:油画画不成,那就画速写。在他的笔下,周围的事物变成了一幅幅画作。
不间断地绘画,令肖加鸿有了意外的收获。1977年恢复高考后,肖加鸿考上了当时的福建工艺美术学院国画专业,从小学习油画的他开始学习国画创作。
多年来,在繁忙的生意之余肖加鸿一直坚持画画。肖加鸿告诉记者,虽然做生意,但他的应酬并不多,晚上很少出去。肖加鸿家里有一个画室,他几乎天天晚上在画室里画画。“我对画画是骨子里的喜欢,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绘画的基因是一直存在的。”
“我喜欢在中国画里面表现色彩。”肖加鸿说,一般来讲,中国画讲究的是水墨和意境,但他的侧重点却放在色彩的表现上。这也是肖加鸿在绘画方面多年探索形成的自己的创作风格。
虽然做生意很忙,但肖加鸿对绘画方面的追求和探索一直没有中断。在创作中,他一直在思考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他觉得,中国画不能单纯回归传统,一定要中西合璧,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为了实践心中的想法,肖加鸿开始通过不同途径购买相关书籍,从书中吸收充足的“营养”。此外,肖加鸿每年都会到上海北京观看画展,去和当地的同行交流,希冀碰撞出思想火花。“在上海北京,不仅有国内顶尖画展,还有外国高水平画展。我一方面是观摩学习,更重要的是了解潮流动向。”肖加鸿说,每次看完画展回来,他都有所感悟,绘画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当中。
2000年以后,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后,肖加鸿开始尝试新的绘画创作。他决定把水墨画与抽象画相结合的新中国画,作为自己绘画的突破口。“当时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自己的这种画法怎么样?”于是,肖加鸿带上自己的几十幅画作来到北京,遍访名师,请他们评点。
在这些大师当中,著名画家石齐对肖加鸿影响很大。2004年,肖加鸿跟随石齐学习新中国画。有一天,石齐委婉地对他说,“我们俩的作品风格很像,撞车比较多。”肖加鸿明白,这是前辈在劝谕自己要摆脱模仿,形成自己的风格。为了摆脱模仿的痕迹,他只学习石齐的理论,而在绘画中不断强化自己的风格。他还不断阅读国内国外的当代艺术理论书籍,经过不断地努力,肖加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绘画符号,从石齐的画风里走了出来。
在此期间,肖加鸿不断送作品参加省和国家级展览,并取得不俗的成绩。“现在我的作品,随便拉出一个角来,很多人都知道是谁画的。”肖加鸿自豪地说。
如今,肖加鸿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看书学习和思考上,探索研究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他希望,沉淀之后,自己在绘画上能有更新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