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是流行于客家地区上千年的习俗。客家人由于长期生活在青山绿水中,对“青”极富联想和寓意,在清明节以吃艾粄为定俗。民间清明又称”鬼节”,艾草有辟邪的作用,清明做艾粄也是用来拜祭先人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民间流传下来的说法是:清明吃艾粄可以防风防雨,意为在田间劳作不怕风吹雨淋,所以一直流传至今。在清明节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据《本草纲目》记载,艾,释名冰台、医草、黄草艾蒿气味苦、微温、无毒。能治病,理气血、辟风寒等功效。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故有吃艾粄身体强健之说。

 

吃艾粄是客家人一直流传下来的风俗,艾可以暖胃、健胃,味道很清香,艾糍不仅好吃,更具有药用价值。每到春天,新鲜嫩绿的艾草就已长满田间,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艾草是一种野菜,一般长在菜园的田埂里或空闲的田地里。春节的几场春雨过后,一丛丛艾草就会雨后春笋般从田间地头冒出来;采下艾叶最上面最嫩的部分,这样做出来的艾粄味道才最香最浓郁。

做艾粄的主要材料:艾草嫩芽、糯米粉、红糖,花生黄砂糖(或芝麻、莲蓉等)、花生油等。主要辅料:芭蕉叶(取芭蕉树芯已经展开的第二片大叶)。

 

1. 摘艾草,要嫩芽、嫩叶部分。(清明节前后的艾草普遍抽芽。)洗净、煲熟软。
2. 将熟艾草漂洗,去除苦涩味道;拧干。
3. 用刀切碎艾草,再用刀背捣棉。
4. 用水煲艾草蓉,再少许糯米粉使之成糊状。(喜甜味者加入红糖)
5. 把艾草糊倒入糯米粉中。和匀,揉搓,使之成面团。要软硬适中,不粘手为宜。
6. 根据艾粄大小适当分为小面团,并搓圆,压扁,压坑,放适量芝麻糖馅料;合之,再搓圆。
7. 用一碗盛水和油,将小糍粑放入其中捞起,以防止它们粘连。
8. 艾粄用蕉叶裹包好,排好放进蒸笼。
9. 开火水蒸。水开后,大火蒸煮达到30分钟即可。
打开蒸笼热气腾腾,忍不住赶紧拿起一个热乎乎的艾粄尝鲜,艾叶的青草香扑鼻而来。轻轻地咬上一口,浓浓的艾味,美糯可口,先甘后甜,简直垂涎欲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