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讲好非遗故事。本期,为大家推出“人文龙门 多彩非遗”系列推文(二),一起了解龙门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火狗(民俗)。
舞火狗(民俗)
舞火狗又称瑶族少女成年礼,源自于有300多年历史的蓝田瑶族乡。相传,先祖靠狗奶养大,要瑶民永记狗是“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举行成年礼活动。蓝田舞火狗是我市我省乃至全国罕见的独具特色的少女成年礼民族习俗。2013年11月,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舞火狗是蓝田瑶族对狗图腾崇拜祭祀的人生礼俗成年礼仪式。农历八月十五晚上,未婚少女(15岁—18岁)在家吃完晚饭后,来到禾堂集中,由有“福份”的女性长辈给她们扮演“火狗”,在手臂、腰部用山藤绑上黄姜叶,头戴竹笠,并插上香火。“火狗”的这一身打扮,含有不忘先祖生活艰辛的意思。
舞火狗由六个仪式组成
- 1 -
拜祠堂
在祠堂叩拜完祖先后,仪式便正式开始了。
- 2 -
拜禾堂(晒谷场)
叩拜完祠堂就到禾堂(晒谷场)叩拜,唱着古老的拜祭词,围着禾堂数圈叩拜。
- 3 -
拜灶堂
叩拜灶堂,祈愿火种长存。
- 4 -
拜菜园
叩拜完禾堂后叩拜菜园,寓意青菜能生长茂盛,菜园年年丰收。
- 5 -
驱瘟逐疫
拜祭仪式完结后,邻近各村的火狗队汇集一起,到村外河边将身上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统统扔到河里,再用河水濯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邪气。
- 6 -
选择意中人与之对歌
男青年等待着少女上岸,选择意中人与之通宵对歌,表达彼此心中的爱慕之情。两岸歌声此起彼伏,一来一往,直至天明。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龙门县志》卷三风俗中记载“……十八堡地较广,有唐魏风,上建、高明、铁岗多土著,俗虽朴野犹推淳……”。“上建”是蓝田的古称,这一些“土著”显然是今天的瑶族,他们“朴野”的民俗,为瑶族少女举行成年礼,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实属罕见。
相传古时候,蓝田瑶族的先祖,在外族入侵时,皇帝出榜招贤,御敌。可任选宫中公主为妻(皇帝有三个公主)。出榜三日,一只龙犬(神犬)揭榜,降服了敌人后,龙犬衍化为人头犬身,被皇帝封为神犬大将军,与皇帝最小公主成婚,一胎生下四子,因母亲奶水不够,仅能喂养两个孩子,另两个孩子就靠挤狗奶喂养长大。因此,瑶民为了纪念先祖并要瑶民永记狗是“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各村寨要组织举行少女成年礼活动。
舞火狗是瑶族远古母系社会历史遗传,有着对狗图腾的崇拜。其对蓝田瑶族历史上的原始崇拜、原始宗教的发展、变异,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可供探索。特有的少女成年礼,自成一体的礼仪形态,有着重要的民俗学价值,舞火狗反映了蓝田瑶族的富有特色民俗事象,这些民俗事象,有着利于民族发展的因素,富有代表性,因而极有发掘研究的价值。
多年来,中央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惠州电视台都分别到我县拍摄了舞火狗这独具瑶族民俗特色少女成年礼。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舞火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从而进一步让更多的人民了解舞火狗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