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惠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定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推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我局开展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各县(区)推荐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我局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推荐申报的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认真评审,确定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共13名。
为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现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20天。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在公示期限内,任何个人和单位均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我局反映公示对象是否符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签署和自报本人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反映的应加盖本单位印章。
二、反映公示对象的情况和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借机诽谤和诬告。
三、公示时间从2014年5月23日至2014年6月10日止。
四、受理单位: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遗产保护科。
地址:惠州市江北行政中心4号楼8楼
邮政编码:516003
公示电话:2892383
传真电话:2808900
电子信箱:hzwwk@126.com
惠阳皆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红英
黄红英,女,汉族,1962年生,惠阳区永湖镇人。从小跟随父母学唱惠阳原生态皆歌,演唱感情细腻,声音圆润,素有广东邓丽君之称。
多年来参加对外交流山歌(含惠阳皆歌)讲座50多场;多次应邀在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并多次率团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所到之处,均以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和亲切朴实的个人风格受到海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出版了十多张个人LP黑胶唱片、CD、LPCD唱片。参加过全国各级文艺汇演活动均有获奖,2011年参加《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民族民间音乐)系列活动,荣获“铜奖”和“优秀传承人奖”。多年来,经她培训的学生达100多人,同时她经常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表演活动,为惠阳皆歌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2012年11月,黄红英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惠阳皆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廖强
廖强,男,汉族,1966年生,惠阳区人。从小伴着祖母和母亲的歌声长大,长期的熏陶使他既能演唱传统的客家山歌,又能在传统山歌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创作出贴近生活,体现时代特点的现代山歌。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演出均获得赞扬,并参加各类客家山歌比赛均获得好成绩,同时,注重客家山歌后续人才的培养,现有不少人跟随他学唱客家山歌,经常带领学员参加各类演出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
2014年1月,廖强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惠东渔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苏方泰
苏方泰,男,汉族,1950年生,惠东县平海镇人。自幼跟随双亲出海捕鱼,学唱惠东原生态渔歌。1965年拜王广德为师,学习音乐、创作知识; 1966年在平海渔村办起“螺号”创作组和业余渔歌演唱队,负责创作和担任教唱老师。几十年来,积极参加惠东渔歌的推介和传承,创作了一批一惠东渔歌为素材的新渔歌。并积极配合文化部门对惠东渔歌的挖掘、整理和申报等保护工作。参加各种展演和比赛均有获奖,是惠东渔歌业余学校辅导教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渔歌歌唱人才。
2008年11月,苏方泰同志被确认为惠东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虎头花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廖福
何廖福,男,汉族,1962年生,龙门县永汉镇鹤湖虎头村人。16岁开始学习虎头花灯的制作,出师后并建立 “虎头花灯”培训基地,每年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二,组织30多名村民聚集一起做虎头花灯,是虎头花灯组织的骨干,现已授徒十余人。2012年何廖福制作的虎头花灯,参加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暨2012第三届洪梅花灯节,获金奖;“粤文杯“首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获铜奖。
2014年5月,何廖福同志被确认为龙门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沥淋碌鹅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温国良
温国良,男,汉族,1968年生,仲恺高新区沥林镇人。从18岁开始跟父亲学习碌鹅制作技艺,他制作的碌鹅以原始制作技艺为基础,保持了碌鹅的原始做法,同时不断融入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得出的心得和经验,让原始的碌鹅技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积极邀请乡亲观摩碌鹅烹饪制作,毫不保留的对乡亲传授自己的碌鹅经验,让碌鹅技术得到传承。
2011年,参加第四届沥林自行车暨鹅文化节——碌鹅厨艺大赛,获得第一名。
2012年6月,温国良同志被确认为仲恺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秋长八月豆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钟富强
钟富强,男,汉族,1962年生,惠阳区人。从小跟从父辈学习八月豆的种植及制作工艺,在父辈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八月豆的制作技艺,使他的炒制手艺更加娴熟。为发展秋长八月豆的种植,他免费发放八月豆种子给附近农户种植,并传授种植技术,积极配合文化部门,做好秋长八月豆制作技艺的宣传推广工作。
2012年11月,钟富强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冠玉
朱冠玉,女,汉族,1947年生,惠阳区人。1964年向杨雪香学习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艺成后进入惠阳淡水镇凉帽厂,改革开放后,朱冠玉成立了自已的凉帽制作家庭作坊并坚持至今,是惠阳区最后一家纯手工制作凉帽的作坊。有40多年编织凉帽的经验,熟练掌握客家凉帽的各项工序,技艺娴熟,她制作的凉帽轻巧、美观。
积极配合当地的文化部门,大力推广和宣传淡水客家凉帽,在“惠阳区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惠州市南国书香节”及“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展”中,做艺人现场展示。
2012年11月,朱冠玉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沙田舞麒麟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振峰
张振峰,男,汉族,1948年生,惠阳区人。1967年开始学习舞麒麟,有丰富的表演经验,技艺娴熟,有着良好的声誉。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套,表现麒麟的威猛与刚劲。积极开展沙田舞麒麟培训与传承,授徒20人。
2014年1月,张振峰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惠阳沙坑叶氏祭祖习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叶文杰
叶文杰,男,汉族, 1947年生,惠阳区人。从小对祭祀就耳濡目染,2000年开始担任叶氏联谊总会副会长,2006年为世界叶氏联谊总会惠阳分会会长。2011年5月开始正式成立逢春公理事会,亲自组织祭祀理事会,并担任理事、副会长兼秘书长职务。热心理事会工作,继续和发扬先祖的创业精神,宣传先祖的光辉事迹。组织各房后裔进行祭祀仪式培训,包括监察人、主祭、陪祭、读祭文、执事司仪等项目的培训,让后辈学习传统仪式,掌握祭祀程序。
2012年11月,叶文杰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平潭永宁庵庙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育云
吴育云,男,汉族,1944年生,惠阳区人。从小跟随永宁庵主持饶禅忠学习平潭永宁庵庙会的各项仪式及与庙会相关的山歌、舞蹈、扎纸等,现为平潭永宁庵理事会会长,熟练掌握庙会祭祷仪式。
2014年1月,吴育云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叶惠群
叶惠群,男,汉族1925年生,惠阳区人。维护周田功德事业理事会会长。自8岁起就随祖父及父辈参与这项活动,对于这项活动有相当的认识,也见证了这项活动的历史变革和兴衰。熟悉掌握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的各项礼仪和程序,是周田村资格最老,最具代表性的传授者。
2014年1月,叶惠群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元宵舞龙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蔡冬维
蔡冬维,男,汉族,1976年生,惠东县人。幼年时就对草龙渐起兴趣,跟随当地舞龙制作师傅拜师学艺。多年来,参加各类舞龙展览活动均受高度赞赏,2012年,荣获“粤文杯”首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积极发动青少年参与此项活动,目前授徒10多人,年龄最小为13岁。
2014年4月,蔡冬维同志被确认为惠东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端午龙舟习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惠权
刘惠权,汉族,1961年生,博罗县石湾镇人。19岁随父亲学习扒龙舟技艺,并向前辈们学习端午龙舟习俗,收集了端午龙舟习俗的各项仪式资料及相关实物,熟练掌握端午龙舟习俗的每一个细节。积极传艺授徒,是当地龙舟的教练。
2014年5月,刘惠权同志被确认为博罗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为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现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20天。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在公示期限内,任何个人和单位均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我局反映公示对象是否符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签署和自报本人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反映的应加盖本单位印章。
二、反映公示对象的情况和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借机诽谤和诬告。
三、公示时间从2014年5月23日至2014年6月10日止。
四、受理单位: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遗产保护科。
地址:惠州市江北行政中心4号楼8楼
邮政编码:516003
公示电话:2892383
传真电话:2808900
电子信箱:hzwwk@126.com
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4年5月23日
2014年5月23日
惠阳皆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红英
黄红英,女,汉族,1962年生,惠阳区永湖镇人。从小跟随父母学唱惠阳原生态皆歌,演唱感情细腻,声音圆润,素有广东邓丽君之称。
多年来参加对外交流山歌(含惠阳皆歌)讲座50多场;多次应邀在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并多次率团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所到之处,均以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和亲切朴实的个人风格受到海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出版了十多张个人LP黑胶唱片、CD、LPCD唱片。参加过全国各级文艺汇演活动均有获奖,2011年参加《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民族民间音乐)系列活动,荣获“铜奖”和“优秀传承人奖”。多年来,经她培训的学生达100多人,同时她经常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表演活动,为惠阳皆歌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2012年11月,黄红英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惠阳皆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廖强
廖强,男,汉族,1966年生,惠阳区人。从小伴着祖母和母亲的歌声长大,长期的熏陶使他既能演唱传统的客家山歌,又能在传统山歌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创作出贴近生活,体现时代特点的现代山歌。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演出均获得赞扬,并参加各类客家山歌比赛均获得好成绩,同时,注重客家山歌后续人才的培养,现有不少人跟随他学唱客家山歌,经常带领学员参加各类演出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
2014年1月,廖强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惠东渔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苏方泰
苏方泰,男,汉族,1950年生,惠东县平海镇人。自幼跟随双亲出海捕鱼,学唱惠东原生态渔歌。1965年拜王广德为师,学习音乐、创作知识; 1966年在平海渔村办起“螺号”创作组和业余渔歌演唱队,负责创作和担任教唱老师。几十年来,积极参加惠东渔歌的推介和传承,创作了一批一惠东渔歌为素材的新渔歌。并积极配合文化部门对惠东渔歌的挖掘、整理和申报等保护工作。参加各种展演和比赛均有获奖,是惠东渔歌业余学校辅导教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渔歌歌唱人才。
2008年11月,苏方泰同志被确认为惠东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虎头花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廖福
何廖福,男,汉族,1962年生,龙门县永汉镇鹤湖虎头村人。16岁开始学习虎头花灯的制作,出师后并建立 “虎头花灯”培训基地,每年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二,组织30多名村民聚集一起做虎头花灯,是虎头花灯组织的骨干,现已授徒十余人。2012年何廖福制作的虎头花灯,参加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暨2012第三届洪梅花灯节,获金奖;“粤文杯“首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获铜奖。
2014年5月,何廖福同志被确认为龙门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沥淋碌鹅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温国良
温国良,男,汉族,1968年生,仲恺高新区沥林镇人。从18岁开始跟父亲学习碌鹅制作技艺,他制作的碌鹅以原始制作技艺为基础,保持了碌鹅的原始做法,同时不断融入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得出的心得和经验,让原始的碌鹅技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积极邀请乡亲观摩碌鹅烹饪制作,毫不保留的对乡亲传授自己的碌鹅经验,让碌鹅技术得到传承。
2011年,参加第四届沥林自行车暨鹅文化节——碌鹅厨艺大赛,获得第一名。
2012年6月,温国良同志被确认为仲恺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秋长八月豆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钟富强
钟富强,男,汉族,1962年生,惠阳区人。从小跟从父辈学习八月豆的种植及制作工艺,在父辈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八月豆的制作技艺,使他的炒制手艺更加娴熟。为发展秋长八月豆的种植,他免费发放八月豆种子给附近农户种植,并传授种植技术,积极配合文化部门,做好秋长八月豆制作技艺的宣传推广工作。
2012年11月,钟富强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冠玉
朱冠玉,女,汉族,1947年生,惠阳区人。1964年向杨雪香学习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艺成后进入惠阳淡水镇凉帽厂,改革开放后,朱冠玉成立了自已的凉帽制作家庭作坊并坚持至今,是惠阳区最后一家纯手工制作凉帽的作坊。有40多年编织凉帽的经验,熟练掌握客家凉帽的各项工序,技艺娴熟,她制作的凉帽轻巧、美观。
积极配合当地的文化部门,大力推广和宣传淡水客家凉帽,在“惠阳区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惠州市南国书香节”及“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展”中,做艺人现场展示。
2012年11月,朱冠玉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沙田舞麒麟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振峰
张振峰,男,汉族,1948年生,惠阳区人。1967年开始学习舞麒麟,有丰富的表演经验,技艺娴熟,有着良好的声誉。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套,表现麒麟的威猛与刚劲。积极开展沙田舞麒麟培训与传承,授徒20人。
2014年1月,张振峰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惠阳沙坑叶氏祭祖习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叶文杰
叶文杰,男,汉族, 1947年生,惠阳区人。从小对祭祀就耳濡目染,2000年开始担任叶氏联谊总会副会长,2006年为世界叶氏联谊总会惠阳分会会长。2011年5月开始正式成立逢春公理事会,亲自组织祭祀理事会,并担任理事、副会长兼秘书长职务。热心理事会工作,继续和发扬先祖的创业精神,宣传先祖的光辉事迹。组织各房后裔进行祭祀仪式培训,包括监察人、主祭、陪祭、读祭文、执事司仪等项目的培训,让后辈学习传统仪式,掌握祭祀程序。
2012年11月,叶文杰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平潭永宁庵庙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育云
吴育云,男,汉族,1944年生,惠阳区人。从小跟随永宁庵主持饶禅忠学习平潭永宁庵庙会的各项仪式及与庙会相关的山歌、舞蹈、扎纸等,现为平潭永宁庵理事会会长,熟练掌握庙会祭祷仪式。
2014年1月,吴育云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叶惠群
叶惠群,男,汉族1925年生,惠阳区人。维护周田功德事业理事会会长。自8岁起就随祖父及父辈参与这项活动,对于这项活动有相当的认识,也见证了这项活动的历史变革和兴衰。熟悉掌握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的各项礼仪和程序,是周田村资格最老,最具代表性的传授者。
2014年1月,叶惠群同志被确认为惠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元宵舞龙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蔡冬维
蔡冬维,男,汉族,1976年生,惠东县人。幼年时就对草龙渐起兴趣,跟随当地舞龙制作师傅拜师学艺。多年来,参加各类舞龙展览活动均受高度赞赏,2012年,荣获“粤文杯”首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积极发动青少年参与此项活动,目前授徒10多人,年龄最小为13岁。
2014年4月,蔡冬维同志被确认为惠东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端午龙舟习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惠权
刘惠权,汉族,1961年生,博罗县石湾镇人。19岁随父亲学习扒龙舟技艺,并向前辈们学习端午龙舟习俗,收集了端午龙舟习俗的各项仪式资料及相关实物,熟练掌握端午龙舟习俗的每一个细节。积极传艺授徒,是当地龙舟的教练。
2014年5月,刘惠权同志被确认为博罗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